由中国史学会与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前不久在北京大学举行。16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出席会议,送交论文140余篇。这次会议以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和近代化为主题,围绕关于维新的理论、历史、思想、人物和史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对戊戌维新性质、意义的再认识。
戊戌维新已经过去整整一百年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史料的发现、研究的深入和研究者观念的更新,对戊戌维新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一些学者从多角度论证戊戌维新不仅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和思想启蒙运动。有的学者提出戊戌维新是“资产阶级维新与地主阶级自救共振而引发的一场改革运动”的新观点。还有的学者认为维新志士们的思想和活动“带有丰富的民主革命内涵”。
关于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与会学者从更广阔的视野,特别是从近代化的视角加以考察和认识,认为戊戌维新是“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动员”,是“中国先进分子力图使中国政体近代化的开端”、“中国人为追求中国全面近代化的最初尝试”。学者们还分别论述了戊戌维新对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法律、文教、军事以及人的近代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对戊戌维新失败原因的再探讨。以往人们分析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时,大多从阶级力量对比入手,或归结为资产阶级软弱,或强调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或指出维新派发动群众不够,而较少从维新派领导维新运动的主观失误方面去总结。而这次讨论会,一些学者着重从这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有的学者指出维新派卷入了孔子改制与古今文经的纷争,由于全变尽变的指导思想导致战略上的失宜,而躁进、急切的心理又造成策略上的不当,这些都给变法带来负面的影响。
戊戌时期文化思想、教育、社会变迁的全方位研究。在文化思想层面上,学者们着重探讨了戊戌维新在传统文化思想向近代文化思想转化中所起的作用。
有的学者认为戊戌维新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推动中国传统民族意识的觉醒、夷夏模式的转换、文化理性主义的取向以及民族平等观念的萌发等。还有学者论述了戊戌时期维新派的大同、人才、伦理思想,心学思潮,中西汇通观和对待教案的认识和态度。戊戌时期的教育改革、学校与学会以及京师大学堂的创立等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有的学者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戊戌维新对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功绩。还有学者阐述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何以成为戊戌维新的产物,并考证了京师大学堂创办和开学的经过和日期。与会的法国学者指出,京师大学堂课程设计的两个重要特点是科学没有被混同于西学,科学课程由包括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在内的学科体系组成。有的学者考察了当时12个省的68个学会,认为戊戌时期的学会开启了中国知识分子组织学会的先河。
戊戌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民众观念的变化也引起学者们很大兴趣。一些学者分别探讨了晚清士人趋利之风与立身观念的演变,戊戌时期关于习性改造如劝禁缠足剪辫易服,民间慈善公益事业以及维新派的新式婚姻文化观等。
戊戌时期区域发展与中外关系的研究。戊戌维新时期,各地区改革的不同进展,各国对维新的态度以及戊戌维新对亚洲国家的影响等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此,与会者也进行了认真讨论。
有的学者认为,戊戌维新是北京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动力,还有学者论述了天津和澳门在维新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与会的日本学者和中国旅日学者对戊戌时期中日关系研究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韩国学者论述了梁启超的著述传入韩国的情况,认为梁的思想对韩国爱国启蒙运动产生了影响。
戊戌人物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戊戌维新研究中,人物的研究尤其是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的研究,始终占很大的比重。本此讨论会,在戊戌维新人物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上有了新进展。例如,有的学者分析了康有为的政体改革和素王改制,考察了康有为的宗教观、近代科学思想,论述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及传统理学对康有为的影响。有的学者分析了康有为为何利用孔子纪年及其学风等问题。对梁启超、严复的思想,对谭嗣同、黄遵宪、张元济、刘光第、张謇等人在戊戌维新中的表现,翁同、张荫桓、张之洞、端方等人在戊戌维新中的作用也多有新解。
新史料的发掘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有学者利用美国的翁家档案中张荫桓致翁同的密札、李鸿章的密电等,揭示了胶州湾危机中的历史真相。一些外国学者和中国旅日学者利用外国外交档案纠正了以往记载的不实之处,并填补了某些研究中的空白。有些学者对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的史料进行了鉴别与辨析。
戊戌维新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如引进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计量史学、比较史学等方法也引起与会者的重视。
讨论会上,与会者还回顾了百年来戊戌维新研究的历史和有关图书资料出版、档案研究、戊戌遗址保护等情况,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